古北界东部蟾蜍属Bufo的地理分布广泛,导致该类群的研究较为困难,其隐存多样性、物种复合体的起源与物种界限尚不明确。研究基于包含中华蟾蜍B. gargarizans复合体在内的全部分布区下433个蟾蜍属个体的广泛样品基础,重构了亚洲蟾蜍属的历史生物地理演化过程,并解决了东亚地区部分物种复合体的系统关系。

研究基于多位点基因片段数据,整合了预测系统地理学方法与整合分类学手段,发现远距离扩散与冰川避难所的共同影响是导致中华蟾蜍B. gargarizans复合体内部高度分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物种界定模型支持中华蟾蜍复合体中最北端种群的独立支系的种级水平;并且物种分布模型和迁徙格局表明黄海东西部种群间的生态位存在差异,支持黄海以东的蟾蜍属支系独立于其他地区分布的中华蟾蜍B. gargarizans。

研究自中华蟾蜍B. gargarizans次定同物异名中恢复了Bufo sachalinensis Nikolskii, 1905的有效性,称东北蟾蜍Bufo sachalinensis,解决了中华蟾蜍复合体的分类学问题。此外,我们强调朝鲜半岛和俄罗斯仅分布有东北蟾蜍,其分为两个保护单位:俄罗斯的东北蟾蜍指名亚种B. sachalinensis sachalinensis与韩国南部的东北蟾蜍指名亚种参考亚种B. sachalinensis cf. sachalinensis(亚种有待进一步描述);我们建议将此二者划分为独立的保护管理单元。
论文详情请见eLifeScience期刊网站: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704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