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新发表的关于东北亚林蛙(Rana sp.)贸易的论文,论文阐明了隐种的划定,以及用于物种识别的形态学方法,以避免对鉴定有误的个体开展交易。
两栖动物的国际贸易增加了全世界和东北亚的物种入侵风险。为了解该地区的两栖动物贸易状况,我们首先开发了物种精准鉴定方法及工作流程,以指导大规模的物种鉴别,分析物种贸易路径;进而,利用进口到韩国的隐种林蛙检测我们的工作流程有效性。

该工作流程结合了形态计量学、系统发育特征、物种鉴定模型和系统地理学,从进口到韩国的171个标本中成功鉴定出三种非本地物种: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和高原林蛙。
使用机器学习法和贝叶斯因子定界法评估四种常用的物种鉴定、分类模型(BLAST、ABGD、sGMYC和bPTP),并从171个个体中分离出12个分类单元(OTU)。然后,我们将来自12个OTU的信息进行组合,建立16S系统发育树,包括交易标本和对照标本(n=230)。

基于模型的OTUs和系统发育揭示了贸易的林蛙个体可能广泛来源于野生环境,它们养殖场循环,然后融入合法贸易。除了遗传因素外,我们的形态计量学结果还表明,韩国特有物种,特别是桓仁林蛙和贸易中涉及的林蛙之间具有极高的表型隐蔽性。
然而,性状进化结果也点明了过去12.0 Mya中,林蛙趾蹼的独立进化模式,这很可能是整个东北亚林蛙物种鉴别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关键特征。基于本文开发的大规模物种鉴别工作流程,我们建议东北亚地区制定林蛙物种贸易监测机制,并制定相关法律。
Othman S. N., Shin Y., Kim H.-T., Chuang M.-F., Bae Y., Hoti J., Zhang Y., Jang Y. & Borzée A. (2022).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popula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alytical methods, and integrative workflow using morphometry and barcoding bioinformatics for taxonomy and origin of traded cryptic brown frogs.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38:e02253. DOI: 10.1016/j.gecco.2022.e02253